前言
今年4月20日,是平湖建县58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没有这一天,也就没有今天的“金平湖”。之所以有今天的“金平湖”,并不是哪一个皇帝给的,而是平湖人自己创造的。
这个“平湖人”也不单单是今天的平湖人,而是580年来生生不息劳苦勤俭、无所畏惧励精图治的世世代代,甚至包括10多年来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与我们一起搏命苦干付出辛劳的所有的“新平湖人”!
改革开放以来,平湖人以其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在建设美好家乡的进程中,创造出了一番番令人刮目相看的盛大业绩,谱写出了一曲曲赏心逸情的辉煌乐章,在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乃至整个中国,树立起新时代崭新的“金平湖”形象——从“开发乍浦,接轨上海”,到“猛志逸四海,高峡出平湖”,一代更胜一代地丰富着令人振奋的当代“平湖精神”!
在“春天来了”的欢呼声中,成千上万的“泥腿子”们从田头灶边走向工厂、走进公司,以其革新的思维手段和几乎是原始的劳作方式,累积起当代农村产业工人的资本基础,从而支撑起当代“平湖精神”的大厦。
平湖农民精明肯干的致富爆发力,以及从对由“农”至“工”、由“乡”至“城”的渴望所激发出来的创造力,加上精诚所至的苦干和巧干,也由此内涵了当代“平湖精神”的核心价值之意蕴,使今日的平湖人自豪地屹立于明珠般璀璨的杭州湾畔!
当代“平湖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平湖人又是如何在这一精神支撑下,一路披肝沥胆地搏命闯过来的?
就在平湖的最东端,那个曾经在历史上屡遭倭寇和侵华日军祸害的地方,穗与轮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平湖首富在哪里,众人遥指穗轮村”。
穗轮人30年来的创业史,正是当代“平湖精神”的最好诠释!
序 穗轮精神礼赞
这是一片用铁打造而成的铰链。
就是这片小小的且又薄薄的铰链,铺就了穗轮村由穷变富、从弱到强的致富之路,见证了老一辈穗轮人于1956年在一盏煤油灯下与未来预约的梦想和追求,是怎样从1980年起,一步步地成为现实的历程。而穗轮精神,正是用坚忍不拔的铁的风骨、坚不可摧的铁的气质锻造而成的!
在穗轮精神的激励下,任劳任怨而又勤俭智慧、富有创造力的穗轮人,一代接一代地为着那个梦想与追求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搏命前行,将当年外村姑娘不屑一顾、本村姑娘也一心往外嫁的“东伯利亚”,建设成为平湖市的首富村、浙江省的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而演绎这一奇迹的主角,就是这片不起眼的铰链!
第一章 “良缘”失约廿二年
穗轮村地处独山港镇的东北隅,历史上是一个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所以在1978年前就被人戏称为是原全塘的“东伯利亚”。虽然在当年拥有全镇最广阔的土地资源,但小农经济思想束缚了手脚,加上那个“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特殊年代,只苦守着光长“草”的一亩三分地,却不敢栽培“长”钱的“苗”。
土地凝固了思想,思想制约了行动。在20多年时间里,当年老一辈穗轮人让稻穗与齿轮的联“姻”,就在体制和观念与理想和欲望的冲撞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失“约”。历史跟当年提出“穗轮”这一富有创见性理念的老一辈穗轮人,开了个蹉跎岁月的玩笑,只拾“穗”而弃“轮”地将穗与轮的结合,推迟了整整二十二年!
早在1953年,潘鹤林、周水生等老一辈穗轮人就从生产互助组开始,带领乡亲们朝共同致富的道路上迈进,为穗轮的富裕和发展,趟过了第一道“坎”,潘鹤林本人也荣获浙江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积极分子,并受到江华等省领导的亲切接见。
然而,在从1956年建立高级社到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的二十二年间,每一辈穗轮人都曾想在“轮子”上奏出最强最美的乐章,特别在“文革”后期,那几代人梦里把玩了几回回的“齿轮”都在心田坎上转动了,但终因迈不过去那道众所周知的“坎儿”,而只落得剩下几声失望的叹息!当年那些搞互助组、建初级社、创高级社的只在“穗”字上的创造力,却在“齿轮”间卡住了,穗轮人的眼睛开始向更广阔也更深远的空间寻觅——穗与轮的出路在哪?又有谁能把穗轮人引领到那盼了几辈子的出路之上呢?
第二章 初结“良缘”显曙光
从取下“穗轮”这个名字的那一天起,穗轮人就确立了“若要富,农工副”的理念,他们将农工副百业兴旺的美好理想,寄托在这穗与轮的结合之中。然而,在从1974年试着办厂子以后的经历,让穗轮人感悟到,不笨的穗轮人不缺闯劲,也不缺想象力,缺的是适宜的政策条件和脚踏实地地为集体创财富、为村民谋福利的能人。
1979年年初,穗轮人乘着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决心把队办工业认认真真地搞起来。于是,干了15年大队会计的柳文祥,凭着拼拼凑凑的两千多元钱,创办起了穗轮村由史以来的第一家有模有样的服装厂,村里20多名姑娘成了全村的第一批拿工分的“工人”,穗轮的工业由此迈出了第一步。
然而,这承载着老一辈寄托与全村人希望的第一步,却因合作方中止合同而交了“学费”。那时的柳文祥虽然觉得愧疚,但不服输的倔劲,加上乡亲们的通情达理,使他鼓起了“东山再起”的勇气,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是背着辅料风里来、扛着成品雨里去,到年底付清了“学费”,还赚了18000多元的利润。
能吃苦、会设法,是成事的条件。这是穗轮人最初搞工业首次成功后的体认。而1980年发展铰链生产后,则对工业经济的感悟与认知,则渐渐变得宏观而又多元。而正是由于他们这种与时俱进的意念上的进步,谱就了一章宏大的穗与轮的交响,将穗轮人推到了时代经济大潮的前列而令人对穗轮彻底地刮目相看!
而承担造就一代穗轮伟业之大纲者,竟是一片在当时没被人看得太重的小小的铰链!
第三章 春风初度乍还“寒”
的确,那小小的且又有点油腻的铰链并不放在一些人的眼里,但创业者却看到了它的前景、它的价值、它的能量。他们要让铰链成为穗轮经济起飞的翅膀。
然而,正当穗轮人大踏步地迈向更美好的征程时,体制的紧箍咒却箍紧了观念开放的门户,一场暴风骤雨不期而至——1982年正月十二,一个穗轮人永难忘记的日子!因为在铰链厂办厂期间为业务往来方便而支付的一笔额外奖金,使村、镇的主要领导都作了“检查”,铰链厂厂长更是付出了净吃105天“砂锅饭”的代价,并被迫辞去厂长职务。结果,铰链厂当年就亏损了10多万元!
看到集体遭受损失,大家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苦与痛。然而,穗轮人坚定地认为,为集体、为村民办企业的方向没有错,就是个人受委屈也不算什么。穗轮人有信心通过那一片片铰链,把穗与轮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让穗与轮的“交响”唱遍田野、唱出国门!
什么是穗轮精神?这就是穗轮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1983年,在原全塘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当时的村党总支书记和镇里的领导顶着压力,动员和鼓励柳文祥重新“出山”。柳文祥收藏起委屈,肩负着组织的信托和乡亲们的热望,重新出任铰链厂厂长,全厂干部职工精神振奋,纷纷积极主动地加班加点,当年就扭转了亏损局面,还实现利润43000元!
穗轮人从这一事例中看到了穗轮的希望,从此也看到了穗轮的明天——那就是穗轮精神所给予人们的一种解读今天与未来的启迪。这一启迪对穗轮人来说,直到今天仍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原动力和强烈的“穗轮情结”,成为成就今日之穗轮光荣的精神基石。
第四章 穗轮精神领风骚
平湖首富在那里,众人遥指穗轮村。
那一片片小小的的铰链,真的就如同编织起了引领穗轮经济腾飞的翅膀,而被那些在过去并不看好的人所侧目。
从1983年起,穗轮的发展速度是一年跃上一个新高度。到“穗轮”之名叫到30年的时候(1986年),穗轮人就已将“东伯利亚”的帽子甩到了东洋大海,在用一片片小小的铰链积垫起来的礼台上,“平湖首富村”的桂冠怡然生辉!
这一年,村里65周岁以上的老人,开始拿到人均每月8元钱的养老金,成为平湖全县有史以来第一批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的农民。也正是从此时起,穗轮人完成了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村产业工人完美的蜕变,开始朝着由乡村转入城镇化目标的大踏步迈进!
穗轮村欣欣向荣发展经济的动力,来自于穗轮人有一股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对集体企业的势不可挡的向心力。而这股渴望和向心力,又源自于长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村民心中的作用力。
自在全县崭露头角后,村里就利用广播和会议,广泛深入地宣传改革开放政策是给穗轮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前提条件,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坚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旗帜,并把它写入《村规民约》,作为每一个穗轮人都必须模范遵循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
以“三面旗帜”为核心内容的穗轮精神,确立了穗轮人“为谁创业、为谁富”的思想道德观、人生价值观和经济发展观,为穗轮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村班子一心为集体创财富、为村民谋福利。当时,村党总支书记的年收入不超过一名车间主任,直到1991年才开始拿相当于副厂长的工资。而作为企业的“老总”,柳文祥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报酬多少,企业和村班子团结一心合力干事业,使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兴旺,穗轮中心村的建设初具小集镇规模。
第五章 借“脑”生财定“乾坤”
穗轮人在穗轮精神旗帜下苦干巧干,率先利用“借脑生财”和“借船出海”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借脑生财”,就是从1980年起,通过聘请国营上海铰链厂的工程师为“假日工程师”,每周五晚上用船或拖拉机,将从上海赶来的工程师接来,帮助村办铰链厂引技术、招人才、教经营。如此年复一年,一直到1999年时,当年的“座上宾”,却情愿以“打工仔”的身份留在穗轮,成了一批地地道道的“老穗轮”了。
“借船出海”,就是利用上海的海外市场资源及其出口渠道,将自己生产的“三角牌”、“飞轮牌”等120多种铰链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市场,为穗轮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994年,穗轮产铰链的出口量已占到全国同类产品总出口量的两成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铰链生产基地。
穗轮人主要是靠小小的铰链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家家户户住进了新楼房、用上了自来水;幼儿入园、儿童入学、村民医疗保险等都实行了补贴,全村老人享受养老补助金;所有正劳力都成了拿工资的企业员工;10多公里长的村级公路网通到各家各户的大门前,昔日“泥腿子”的历史得到了彻底的改写。同时,为外来技术人才和员工建造了公寓楼区,成为平湖全市第一个为外来员工建造公寓楼区的村办企业实体。
到1992年“浙江穗轮实业公司”诞生时,已形成了以铰链为龙头,灯具、自行车配件等11家企业为骨干的集团,并先后在上海、北京、深圳、香港、新疆、杭州、天津和厄瓜多尔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当年老一辈人在煤油灯下谋划的愿望,已显然跟不上穗轮飞速发展的步伐,一幅全新的小康生活的蓝图已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