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浙江省平湖铰链有限公司

铰链的一条龙生产、铰链出口、铰链销售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宋健峰
  • 电话:13586467815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穗轮交响 时代强者 中
新闻中心
穗轮交响 时代强者 中
发布时间:2011-04-27        浏览次数:95        返回列表
 第六章 “同床异梦”露裂痕

 

    然而,人世间就有那么多的事总跟人们的良好愿望过不去。

   随着穗轮知名度的扩大,各路人才和务工人员纷纷拥向穗轮,那些新侵入的包括外来人带进来和越来越多的穗轮人从外面带回来的“新”的思潮、“新”的价值观念,与穗轮人一向所信守的穗轮精神之理念发生了激烈的冲撞。

    在这期间,村干部里有人看到势态变化对发展个私经济越来越有利,便在言语间有了要自己办厂的意思;有党员提出要分割集体资产,认为“集体一统天下不公平”,对发展个私经济不利,也不利于村民共同“平等”地致富,“贫富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也有的人趁机想“捞一把”,最不济的,“也要分得一点点好处和实惠”。

    总之,“各显神通”、各干各的,“谁也别想多占便宜”的声音越来越多,集体利益都没人敢公开强调了,否则就是个“二百五”。一时间,“人心思变”,坚如磐石的“穗轮精神大厦”似乎已摇摇欲坠。

    一直以来坚信自己的观念是开放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老一辈创业者和绝大部分的穗轮人,简直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真的!他们在愤怒地指责那些“享福忘了造福人”的忘恩负义之辈时,更多的时候也似乎只剩下了无能为力;他们盼望着那种自豪、那种祥和、那种安居乐业的重新回归!

    坚持集体利益至上的人,跟坚持“发展个私经济才是方向”的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除了那些一心要从集体企业中分离想“另立门户”,或只想着个人如何多得点眼前利益的人外,剩下的人却在可怜巴巴地思虑着:从今往后,村里的公益事业由谁掏钱干?村民的养老、医保、救济等等,由谁负担,如何负担?

    如何协调好保护集体利益就是保障最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与一些人要求扩张个人经济权益的关系,就这样尖锐地摆在了穗轮决策者们的面前。

 

第七章 因势利导疏“通道”

 

    在那种因“思变”而显得人心骚动的非常时期,穗轮村的决策者们紧紧依靠广大党员、村民代表及骨干企业,努力维系着全村的经济运营安全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他们都不愿意,更从没想到过要做损害集体经济利益的事。

    按照多数党员干部特别是老一辈创业者们的意愿,那种只想着个人私利的事,是完全没有必要放到桌面上来谈的,他们对此不屑一顾!他们的意见就是斩钉截铁的一个字,那就是“堵”!理由就是穗轮的家业决不能毁在那些只想挖集体经济墙脚的人手里!

    而在当时那种大气候环境下,村里的决策者们则想得更多,也更深、更远。他们意识到,随着思维方式的更新、思想观念的进化和经济体制的转换,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只要精神不丢、宗旨不变,其他的均可因势利导,朝着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方向,探寻新的路子、迈开新的步伐。既然越来越多的人有求于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及模式,就有必要顺应潮流。何妨,自1995年后,全镇的集体企业都已陆续转制,经营业绩也确实比过去有所进步,这说明“堵”并不是唯一的办法,更积极有效的方式,应该着重在“疏”字上——有疏,才堵得住。

    于是,从1999年起,在市镇各级的关怀和指导帮助下,穗轮人正式开始走上集体企业的转制之路。

    对于转制,领导们考虑的中心问题,是如何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在变革中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营和持续快速发展,而村民们最关心的,则是涉及自身利益最密切的养老、医保、救助等事项。在一批龙头型企业家甘愿奉献甚至做出自我牺牲的前提下,到2000年,转制工作全面结束,柳文祥离开了村党总支书记的工作岗位,“浙江穗轮实业公司”完全解体。这一年,穗轮全村企业的销售收入约1.5亿元。

 

第八章 峥嵘岁月耐寻味

 

    穗轮村是全镇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晚的一个村,也是实施集体企业转制最晚的一个村。

    如果,当时的人们对那种特有的穗轮精神的作用力还没有产生深刻认识的话,那么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各方面都走在前列的穗轮村,集体企业转制工作又为何推迟了那么多年呢?难道穗轮精神这一代代穗轮人为之呐喊、奋斗,又为之自豪的力量之所系,其作用力真的就这样消失了吗?

    1995年至2000年初,对当今的穗轮人来说,是一段不寻常的日子,也为穗轮人在3年后的重新抉择,留下了一种让人反省的振作。

    许多地方的集体企业转制后,集体资产变相授受而导致严重流失,村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那么,穗轮村集体企业转制后,穗轮人还是否能有过去的荣耀与豪迈呢?

    这时候的浙江穗轮实业公司已成了一种历史,一种完成了给穗轮人带来莫大荣耀和富庶生活的使命的历史,但她沉淀在穗轮人心中的眷恋和给整个平湖所赋予的心灵上的慰藉,却已深深地镶嵌在人们的心块上!但在个私经济那种近似疯狂的“崛起”中,老一辈的创业者们感到更多的是失落和心痛,但却仍然顽强地冀盼着,因为——

    在那些个年月,那些个令人难忘的年月里,作为穗轮人中的杰出代表,柳文祥等一批企业家在为集体创造财富、为穗轮人争得荣誉的同时,虽几经坎坷,但心中始终装着穗轮村的整体利益。每当关键时刻,总是藏起委曲而挺身而出,引领着穗轮这只航船冲出低谷,继续朝着理想的彼岸昂首前行!

    后来的事实一再证明了这一点。这也就是穗轮人为何从不失望的心向力之所在!

    永不满足于现状的穗轮人,在经过转制后的第3年又有了新的想法、新的追求,特别是经历了防控非典和禽流感这两场考验,又纷纷将目光盯住了已退居二线的柳文祥。于是,在2003年的建党节期间,再次组建了新的村班子。

    这满载着新世纪新希望的新班子,又会将穗轮人——平湖现代农村的“首富号”航船,引领到一个怎样的新天地呢?

 

第九章 “三面旗帜”永不倒

 

    柳文祥说过:“每一个穗轮党员的心中没有个人的荣誉,只有村民的需求和利益。我们都是在前人走过的路上继续朝前走,同时又时刻准备着为村民谋取更大的利益而去趟出更新的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承担前人没有承担过的更大的风险。有了这种愿为村民奉献甚至甘愿牺牲的精神,穗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会有更广阔的前程和更美好的前景,穗轮人就永远有希望!”

    穗轮人之所以在企业转制后,集体资产不仅没流失,反而能加快增值与发展,正是因为有柳文祥等一大批热爱家乡的穗轮人,劝阻了许多想往外搬迁的骨干企业,和穗轮精神对全村企业主的感召与情感维系。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并没因为“企业成了自家的”,就忘了穗轮这个大家庭,他们要在祖祖辈辈洒汗流血的土地上,将穗轮亲手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成就一代崭新的穗轮大业!

   “发扬穗轮精神,实现富民强村”。这是穗轮村新班子的“就职宣誓”,也是广大穗轮人的期盼。他们把这句话镶嵌在村部办公楼大厅的正中眉梁上,以此提醒和激励村班子的每一个成员。

    在现如今的浙江省平湖穗轮铰链有限公司,天天飘扬着三面红旗。这三面象征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旗帜,给穗轮人以希望和盼头。

    三面旗帜感召着穗轮精神的回归。这不为别的,就为着维系穗与轮结合的情感,是从1956年一路贯穿而来,期间纵有挫折或坎坷,但仍然是“打断骨头连着筋”,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割裂的。

    就是在这三面旗帜下,柳文祥带领着村党委和村民会一班人,持续不断地为穗轮的今天带来新的变化、新的突破和新的改观;就是在这三面旗帜下,穗轮的决策者们秉承着老一辈创业者的意志,为穗轮的明天谋划出更为美好的未来,而更加鼓舞和激励着全体穗轮人继续大踏步地朝前迈进。

    作为村党委书记,柳文祥不拿村里的工资,也从没在村里报销过一分钱。他想的是村民,他的目标是要在2年内将给全村老人的养老金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三分之一。同时,在已建农民新村一区、二区的基础上,还将筹划建设影响到全国乃至世界铰链产业的“建筑五金城”,以此带动农民新村三区、四区的建设,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让穗轮成为一个令人羡慕和向往的“村落都市”。

    至此,当代穗轮人开始干起了老一辈创业者从没想到过的事,甚至在过去会被看成是“非份之想”的事,并开始踏上了一条全新的,其中或许还有未知的路——而正是从那一刻起,穗与轮的交响内涵了超乎传统梦想的所有的可能与可行!

 

第十章 穗轮精神谱新章

 

    穗轮精神的回归,激发起了蕴藏在穗轮人心底的感情,他们以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奉献于家乡为荣,新的时尚和荣誉感在新一代穗轮人的中间迅速形成,并结出新的丰硕成果。

    在穗轮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穗轮人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回来了,担当起穗轮最高科技产业的大纲;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回来了,接过了前辈交托的村民自治接力棒,穗轮人又齐心协力地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浪潮。200310月,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的基础上,以嘉兴市考核得分第一的业绩,一举跨入了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行列,穗轮精神再一次地彰显出了令人鼓励和振奋的光彩!

    在穗轮精神的激励下,穗轮人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智慧及其创造力。为穗轮人打下致富基业的铰链及其派生的与附属的产业群,发展成为新型的建筑五金业,被欧美诸国认定是世界性的最大的建筑五金生产基地;灯具生产壮大成为科技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独领风骚,折服了亚欧美诸大市场的经营家。2003年度,全村各项经济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

    2004年,村党委和村民会发出了新的动员令:用3年时间,全村经济总收入要达到10亿元以上。然而到2005年的11月底,穗轮人只用了1年零11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这一目标!

    至此,全村企业发展到100多家,职工4600多人。全村总人口中,外来的“新穗轮人”在人数上开始超过了原有的常住人口,他们是穗轮人中的不可分割的一分子,同样为穗轮的建设与繁荣付出了智慧和辛劳!他们是穗轮精神的见证者,同样也是穗轮精神的实践者!

    20069月,穗轮人又投资2亿元启动建设“建筑五金城”,打造世界级的建筑五金业“创业号航母”,进一步刷新城乡工业产业链群的构成“版图”。同时,农民新村三区、四区着手启动建设,一个现代农村版的“村落都市”即将呈现在人们的眼前!